2021年10月21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人民法院“草原女子”宣讲队成员杨秋卓玛拥抱困境儿童(欧阳吉清 摄)
2024年12月6日,若尔盖县人民法院干警抵达海拔4000多米的草场化解家庭纠纷(欧阳吉清 摄)
在广袤无垠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川西高原,有这样一群“草原女子”,她们似高原上的格桑花,坚韧而又芬芳。她们是守护“宗巴雅母”(藏语寓意“美好的团聚”)的司法追光者。
2021年,为了消除司法服务的“盲区”和“堵点”,打通司法为民“最后一公里”,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人民法院因地制宜,组建了一支双语宣传为主、各业务庭精英骨干成员为辅的“草原女子”。“草原女子”,是若尔盖县人民法院女性工作人员总称。熟知国家政策法规、通晓当地民风民俗的她们长年累月奔走于高原旷野,用法律的光芒驱散黑暗,用爱心的温暖点亮希望。
2025年2月27日,以若尔盖县人民法院副院长扎西机(右一)为代表的法治副校长走进若尔盖县各中小学,为学生们带来春季“开学第一课”(欧阳吉清 摄)
执着坚守 芳华绽放
她,曾经的助理审判员,现在的若尔盖县人民法院法官李小春,1990年,带着对司法事业的无限憧憬,毅然踏上了若尔盖县这片热土。35载的时光,如高原上的风雪,在她的脸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但却从未磨灭她“司法为民”的初心。在海拔3500米的若尔盖,法律条文与当地民族习俗犹如两条并行的河流,她凭借着对法律的深刻理解和对民族文化的喜爱与尊重,努力在两者之间寻找着平衡。
冬至,高原的寒风如刀割般凛冽,大地被一层厚厚的积雪覆盖。露天调解室里,一场长达八年的矛盾纠纷正等待着化解。她眼神坚定而温和,用通俗易懂的安多藏语向当事人阐释着法律的威严与公正。“定分”重在“止争”,解“事结”更要化“心结”,她深知每一个案件都关乎着一个家庭的命运,尤其是那些单亲母亲和未成年人家庭。最终,在她的努力下,“以牛抵债”的案款执行到位,当事人眼中闪烁着感激的泪花,那句“真钦玛(藏语:感谢恩人)”,是对她最好的褒奖。在若尔盖,她成了单亲母亲家庭的“娘家人”,为那些无助的孩子们撑起了法律的“保护伞”。
2024年隆冬时节,若尔盖县人民法院干警到远牧点调解纠纷并进行普法宣传(欧阳吉清 摄)
春雪纷飞 办案笃行
立春,高原的雪依旧肆虐,如柳絮般纷纷扬扬地飘落。夫妻反目,原本的甜言蜜语化为原被告相互指责、推卸养育孩子责任的争吵。庭审现场,两双稚嫩无辜的眼睛,满是惶恐与迷茫。
她,法官杨秋卓玛,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化人,提醒两人承担起养育孩子的责任,每一句话都如同一束温暖的阳光,穿透了风雪的阴霾。“离婚纠纷不只是一纸判决,必须从有利于未成年子女成长的角度去办好这件‘小案’!”她的话语掷地有声。经过不懈努力,原被告终于达成了调解协议。
卓玛并没有让案件止步于此,在法庭上,她更进一步向原被告双方、向阿坝州的同胞,宣读了阿坝州首份《关爱未成年子女提示卡》,庄重的声音,充满深情与期待,督促着双方当事人在解除婚姻关系后,依然尽到抚养、教育、保护、探望、关爱等义务。积雪慢慢消融,阳光洒在大地上,草原上的格桑花仿佛在积蓄着力量,等待着绽放的那一刻。已经是三个孩子母亲的她,望着窗外的美景,心中感慨万千,愿世间所有的父母,都能时时牵挂稚子的欢颜;愿每一个孩子,都能有无忧无虑的童年。
2021年10月21日,若尔盖县人民法院“草原女子”与牧民群众席地而坐,以案释法(欧阳吉清 摄)
爱心传递 温暖相伴
2021年以来,院长刘鑫办理了多起涉单亲母亲子女抚养费案件,为单亲母亲家庭调判抚养费100余万元。法庭之外,她还有一个温馨的身份——“爱心妈妈”。她深知读书对于困境留守儿童的重要意义,就像高原上的阳光对于万物生长的重要性一样。
她的结对对象东周(化名),是一个在困境中的孩子。入学仪式上,她为东周添置了御寒的羽绒服和藏装,一针一线都缝进了关爱与期望;寒暑假里,她送上了篮球和课外读物,承载着鼓励与支持。用老师的话来说:“东周从此多了一位阿妈。”
她就像一束光,照亮了高原大地,温暖了那些困境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在逐梦的道路上不再孤单。站在若尔盖县纪念第115个国际劳动妇女节激励大会的领奖台上,“巾帼心向党 建功新时代”的誓言,更加坚定了她守护“宗巴雅母”的司法信念。惊蛰,高原的大雪依旧飞扬,新芽在冰雪的覆盖下等待着萌发。
2021年8月13日,若尔盖县人民法院法官阿妮更措为占哇乡塔尔村的未成年人及家庭带来公益援助款、助学金,帮扶单亲家庭子女及困境儿童(欧阳吉清 摄)
巡回审判 法理交融
又是立冬。夜幕降临时,玻璃上凝结着美丽的霜花,法官索郎纳么坐在桌前,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避免他们再次受到情感伤害,正认真地酝酿着调解计划。
远牧点的路崎岖泥泞,汽车在颠簸的道路上艰难前行。她来到原被告双方中间,用亲切而又坚定的安多藏语,向他们阐释着抚养孩子的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剖析着现存的争议焦点和解决措施。从牧场到山岗,她的身影在风雪中显得格外坚毅。
从白天到黑夜,从黑夜到白天,最终,天边泛起鱼肚白,双方当事人终于在她的努力调解下达成了和解协议:被告当即以多头牦牛折抵交付原告9岁至18岁的抚养费。天色暗沉,群山如黛,作为一名准妈妈,她在巡回审判笔记里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抚养孩子是为人父母的责任,法律对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一视同仁,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
2024年8月10日,若尔盖县人民法院干警在牧区走访(欧阳吉清 摄)
知识传承 法治护航
曾喊着“阿妮更措”(藏语意为“更措阿姨”)的那些孩童,如今已步入了新的人生阶段:有的正在为高考奋力拼搏,有的刚刚完成了大学学业,有的已经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在过去的10年里,督察室主任更措先后为若尔盖县、阿坝县、红原县、壤塘县等地84名学生争取到了40余万元的助学金。她就像一位智慧的引路人,一遍一遍地告诉那些孩童们:“读书,是成才最好的出路,好好读书,才能打开向上的通道,努力读好书,将来的你会感谢现在的自己。”草原中,留下她四处探访困境儿童、逐一帮扶的痕迹。
她,副院长扎西机,不仅是一位司法工作者,更是一位法治副校长。春季开学,她走进各中小学学校,用法律的知识和温暖的爱心,为同学们送上了一场场精彩的“法治公开课”。她从民法典第十九条和第二十条出发,深入浅出地向同学们讲解校园安全、交通安全、网络信息安全等重点内容,引导同学们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2025年,若尔盖县人民法院把以自办案件为原型改编、拍摄的汉藏双语法治微电影《暖冬》作为“法治公开课”的素材,向同学们讲清了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抚养、教育和保护的权利义务,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条文与案例进行了深度、有趣的结合,为同学们送上了丰富的“法治大礼包”。在寓教于乐的课堂上,法治的种子已经在同学们的心中萌芽发育。
2024年12月,若尔盖县人民法院干警几经周转终于找到了当事人所在远牧点,将法律文书合法送达,向当事人释明法律文书相关内容(欧阳吉清 摄)
天与云、云与山、山与水,在这片广袤的高原大地上融汇,在美丽的若尔盖草原,每一个“草原女子”都在司法的光芒中传递着公理人情的温度。她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司法的公正与温暖,让行走的公平正义在高原大地可触可感可见。如果时间有回响,“未”爱便暖迹可循,她们的故事,将永远在高原上流传,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司法事业,守护着那片美好的“宗巴雅母”。(本刊通讯员 欧阳吉清)
【本文刊载于《人民法治》杂志2025年7月下(总第206期) 法治先锋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