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目前许多高校采用综测排名作为评优评先、奖助学金甚至保研资格的评判依据,其重要性日益凸显。调查发现,有机构借此“商机”,举办低质、松散竞赛,这类竞赛在业内被称作“水赛”,参与者仅需少量报名费及简单作品即可获奖,部分机构还直接售证。
据此,嘉潍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创始合伙人葛友山律师接受《法治日报》采访,对此类事件进行解读。
弄虚作假违规竞赛 专利权成买卖对象
某App上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同一主办单位却举办了许多方向并不相关的“高大上”国际比赛。通过致电该单位就某一场竞赛进行咨询,工作人员介绍,这场比赛的获奖率达75%以上,报名网站中有考前专属题库,原题在60%以上,“不仅办赛级别高,获奖还非常容易”。
还有一些竞赛搞起了模仿秀,举办的赛事与正规比赛仅一字之差,如果不仔细鉴别,很有可能认错。公开资料显示,北京某教育文化有限公司就被教育部通报,其与著名赛事极为相似的系列赛事均为违规竞赛。
在葛友山律师看来,山寨赛事的主办方可能需要承担行政责任、民事责任甚至刑事责任。以营利为目的的山寨社团所举办的赛事,可能会受到行政监管机关严肃查处,如处以罚款或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处罚。山寨赛事在赛事名称、品牌等方面与正规赛事类似,从而导致公众误认,则可能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构成不正当竞争,需承担赔偿损失、停止侵权等相应的民事责任。
“为吸引学生参赛而过度宣传可能被视为虚假广告。如果这些证书实际上没有相应的价值和权威,却让公众误以为是代表高水平或权威性的对外资历,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葛友山律师说,如果通过虚假宣传或不公平手段进行不正当商业竞争,或形成一定规模的集资诈骗活动等,还可能会触犯刑法中的诈骗、非法经营等罪名,情节严重的要承担刑事责任。
定期更新竞赛名单 严惩学术不端行为
教育部于2003年发布《关于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通知》(教高司函〔2003〕165号),倡导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对推动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国大学生学科竞赛体系日臻完善,竞赛项目数量不断增加,参赛规模持续扩大,影响力也日益提升。为规范大学生竞赛活动,2023年教育部又发布了《2023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将84项赛事列入竞赛清单。
葛友山律师介绍,根据现行法律和相关政策的规定,竞赛主办方通常需要具备特定的资质。一般而言,正规竞赛的主办方应为在国家编制部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正式机构。主办单位应当承担开展评比达标表彰项目的全部费用,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参评单位和个人收取费用。“任何赛事的收费行为必须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正规赛事的主办方尤其是涉及全国性、国际性比赛时,必须具备相应的审批手续与运营资质,需有合理的资质和规范的操作流程,赛事级别、场地选择、装备配置等都需要符合一定标准。学科竞赛应有明确的法律或政策依据,并保持公开透明,以免侵害消费者权益。”
葛友山律师提出,需要从法律层面建立更加完善的规制体系来阻止“水赛”现象的发生,并通过合理的法律解释增强对山寨赛事的惩罚力度。教育部门、民政部门以及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等应当采取积极措施,切实加强对“水赛”与违规竞赛的监管力度,引导学生有序参与正规竞赛,坚决抵制名单外的违规竞赛活动。
“建议监管部门实行‘黑白名单’管理制度,定期更新并公布竞赛的‘白名单’与‘黑名单’。加大力度宣传竞赛管理政策以及竞赛名单,提高学生的辨识能力。监管部门应指导‘白名单’内的竞赛主办方提升办赛质量,确保竞赛的公益性和教育性,通过组织竞赛切实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水平。”葛友山律师说。
对于违规比赛,葛友山律师认为,要通过严格执法切实维护公平公正的竞赛环境。各监管部门应加强沟通协作,形成更有效的监管机制,共同打击“水赛”和违规竞赛。通过信息共享、联合执法等方式,提升监管效能,确保各项监管措施落到实处,切实保障广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建立畅通的投诉举报渠道,完善社会监督机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揭露和举报‘水赛’及违规竞赛行为,确保社会各界能够便捷地向监管部门反映违规竞赛线索,对于举报内容应及时调查、处理,共同维护公平公正的竞赛环境。”葛友山律师说。(文中受访学生均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