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奖者阿思里别克(芦胜磊 摄)
在祖国西北边陲,新疆博州边境管理支队道浪特边境派出所卡昝河边境警务站,地处我国与哈萨克斯坦边界前沿,隐匿于阿拉套山和别珍套山之间的卡昝河谷。这里辖区平均海拔3000米,年平均气温零下10摄氏度。“六月春天到,八月雪花飘;一年四季风,天天穿棉袄”,寥寥数语,道尽了这里气候环境的恶劣与无常。从高空俯瞰,一条条崎岖蜿蜒的山路,如岁月的纹理般镶嵌在河畔;路的尽头,古老雄浑的冰川横亘眼前,巍峨矗立的界碑在风雪中岿然不动,似在诉说着守边人的忠诚与担当。
2014年,阿思里别克踏上了这片神圣的土地,来到道浪特边境派出所。2015年,他毅然接过守边“接力棒”,成为卡昝河边境警务站站长。自此,他的命运便与这条边境线紧紧相连。
11年的时光,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但对于阿思里别克和警务站的民警、辅警、护边员们来说,却是夜以继日的坚守与付出。11年间,他们开展清山踏查630余次,破获各类刑事、治安案件200余起,抓获在逃人员8名。3700多个日夜,阿思里别克用双脚丈量着卡昝河边境线的每一寸土地,他的足迹遍布每一条沟壑、每一座山丘。26双作训鞋、作战靴被磨破。12万余公里的巡逻里程,相当于绕地球赤道3圈。边境线上的每一个山口、每一座山峰,都如同他心中的坐标,清晰而深刻。
2025年3月5日,河水潺潺,马蹄嗒嗒。阿思里别克和同事们再次跃上马背,踏上巡逻之路。高寒缺氧的风雪路、壁立千仞的陡峭路、险象环生的乱石路……卡昝河,这个听起来诗意美丽的地方,却隐藏着常人难以想象的风险。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距离警务站17公里的科克苏沟。一路上,他们翻越达坂,刺骨的河水没过双腿;蹚过冰河,寒冷如刀割般侵蚀着身体。近10个小时的艰难跋涉,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与挑战。“边关原本就没有路,这些路都是守卫在这里的边防官兵和我们一起走出来的。”阿思里别克的话语朴实而坚定。每次翻山巡逻,大家的腿都像灌了铅一样沉重,每走一步,都气喘吁吁,头痛难忍,嘴唇青紫、干裂。但在一次次咬牙坚持中,阿思里别克从一名新兵成长为边境线上的“忠诚卫士”。这里的每一条沟壑、每一座土包,哪里有个坑,哪里有道弯,都深深烙印在他的记忆中。
2024年11月17日,阿思里别克(右一)带领卡昝河边境警务站巡逻踏查马巡分队,采取骑马和徒步巡逻相结合的方式,对所辖边境管段各处通外山口要道进行巡逻踏查(芦胜磊 摄)
从8平方米到80平方米:守边条件的变迁与初心的觉醒
初到卡昝河边境警务站时,条件之艰苦超乎想象。2015年,警务站仅有4间房,总面积不过80平方米。一间办公室、一间宿舍、一间厨房加餐厅、一间库房,便是他们全部的工作和生活空间。刚到时,由于风吹雪太大,房子被积雪完全覆盖,他们用了3天的时间才清理出房屋,又在旁边的边防连借住了3天才搬进来。那时,没有水,没有电,也没有信号。10余人挤在一起,用电要看老天爷的“脸色”,吃水只能依靠河水。一到风雪天气,屋外狂风呼啸,屋内也跟着风声瑟瑟,冬天还时常伴有风吹雪。呼啸的风声,成了他们生活中挥之不去的“背景音乐”。
刚来到这里,阿思里别克明显感觉到气候不适、水土不服,喉咙干涩、流鼻血成了家常便饭。边境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巨大的压力让他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备受煎熬。在自我怀疑和暗暗叫苦中,一个星期过去了。2015年3月25日,他巡逻到第一代哨所附近,怀着好奇的心情走进哨所。当看到“地窝子民兵哨所”时,他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了。不到8平方米的空间,不保暖、不防风,上面盖着雪,还破着洞,这些曾经只在电影里出现的场景,如今真实地呈现在他面前。作为曾经的边防军人,阿思里别克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老一代边防人与大风冰雪斗、与蛇虫鼠蚁斗、与寂寞孤苦斗的场景如电影般在他脑海中浮现。与老一辈守边人相比,80平方米的空间又有什么可抱怨的呢?还有什么理由退缩呢?
2022年7月15日,阿思里别克(中)带队来到位于中哈边境管段的捷麦克山口巡逻,并为界碑描红(芦胜磊 摄)
专业技能加持:从“马背卫士”到“牧区兽医”的跨界担当
“在岗一分钟,干好六十秒。”这是阿思里别克和同事们对工作的庄严承诺。他的手机里存着 300多位辖区牧民的电话号码,附近群众有急事、难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2016年6月,牧民的20余只羊不慎掉进河水中,他带领3名护边员毫不犹豫地跳进冰冷的河水,追赶2公里,将羊全部救上岸。2021年1月,牧民的牲畜被狼群袭击,他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驱赶狼群,保护了牧民的财产安全。2021年8月,牧民的羊圈、帐篷被大风吹毁,他自掏腰包帮助牧民重建家园。群众的孩子生病,他四处奔走帮忙找医生;有孕妇要生孩子,他亲自找车送到山下医院生产;农牧民转场,他和同事们帮忙照看生产生活物资、护送牛羊群。
2022年10月,海沙尔发现自家羊身上长了虫子,附近邻居家的羊也未能幸免。对于牧民来说,春秋两季羊身上长虫,洗药浴是常见的治疗方法,但3家人共有近2000只羊,洗药浴谈何容易。无奈之下,海沙尔向阿思里别克求助。阿思里别克很快带着5名辅警赶来,挖坑、泡药浴,忙碌了一整天。阿思里别克出生在牧区,他不仅会给羊洗澡,还精通牲畜疾病的治疗。2022年3月5日,牧民加克皮努尔的马生病了,连续几天不吃草,甚至连站都站不起来。阿思里别克接到求助后,立刻赶到现场。经过详细询问和初步判断,他怀疑马患了肺炎。为了进一步确诊,他拨通视频电话与温泉县的兽医进行会诊。在确定病情后,他给马打了肌肉针。他说:“我的父母就是牧民,我小时候经常帮忙照顾牲畜,打肌肉针我很熟练。”
2024年1月3日,卡昝河边境警务站接到牧民海沙尔的求助电话,称在从县城返回牧场的路上遇到风吹雪,车辆陷入积雪中。阿思里别克立即组织民警、辅警,带上铁锹、绳索等救援装备迅速赶往现场。凭借丰富的经验,他很快找到了事发地点。在寒冷的风雪中,他和同事们连挖带割,经过半个多小时的不懈努力,终于成功将被困车辆救出。卡昝河谷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八十八团牧民的夏牧场,霍城县牧民的冬窝子也在附近。入冬后,这里只剩下3户牧民坚守,阿思里别克成了他们最信赖的“一号守护者”。在牧民海沙尔的通讯录里,阿思里别克的名字永远排在第一位,他说:“有什么事找他一定能办成。”
11年来,阿思里别克累计帮助边民解决困难3800余件,送医送药400余次,资助受灾牧民6万余元,挽回群众经济损失100余万元。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辖区群众的深深信赖和广泛赞誉。
2022年7月15日,被评选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的阿思里别克(左一)回到卡昝河时,各族牧民群众纷纷向他道贺(芦胜磊 摄)
联名道别信:舍不得的卡昝河与放不下的责任
长期在河谷恶劣的环境中工作,阿思里别克的身体不堪重负,患上了严重的风湿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等多种疾病。家人和领导心疼他,都劝他下山工作,但他始终舍不得离开卡昝河。2021年7月,阿思里别克接受组织安排对警务站工作进行交接。周围牧民得知他要调走的消息后,纷纷来到警务站道别。45名牧民联名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充满了对他的感激和不舍,希望他回到派出所后照顾好身体,有空常回来看看大家。收到信后,阿思里别克泪流满面。经过深思熟虑,他向组织递交了继续留在卡昝河的申请书。他说:“这点病不算什么,我放心不下卡昝河的一切,想为守边固边再做一点贡献。”
这条边境线,阿思里别克走了无数遍,每一条沟渠的名字,他都烂熟于心。他放不下这片深爱的土地,放不下那些和他胜似亲人的牧民。经过多年的相处,他已经成为牧民们最信任的人。
卡昝河边境警务站被群山紧紧包围,311号界碑傲然屹立于高山之巅。通往界碑的路,充满了艰难险阻,让每一位守边民警都难以忘怀。民警刘航是阿思里别克的徒弟,他回忆说:“从警务站到界碑直线距离21公里,要翻过山头,穿过达坂,跨过河,骑马巡边一个来回需要一整天。第一次骑马巡边,还没回来屁股就磨烂了,疼得根本坐不下去。”刘航坦言,他曾想过离开这里。阿思里别克看出了他的心思,便带着他来到西北边防民兵第一哨所,给他讲述哨所的故事,讲述四代守边人的故事……这让刘航对戍边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
巡边路上,充满了坎坷与挑战,但每当大家看到界碑的那一刻,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每次用红油漆描红界碑时,我都会流泪,看着界碑和身后的祖国,我和战友们更加坚定:要用青春和热血守护好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阿思里别克的话语,掷地有声,道出了所有守边人的心声。
在卡昝河这片神圣的土地上,阿思里别克用自己的坚守、担当和奉献,在雪域界碑旁留下了一串串忠诚的足迹。他是边境线上的守护者,是牧民心中的“一号守护者”,更是祖国尊严与领土完整的捍卫者。他的故事,如同一首壮丽的诗篇,在祖国的西北边陲传颂不息。(本刊记者 邢军)
【本文刊载于《人民法治》杂志2025年5月下(总第202期) 法治先锋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