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绥化市公安局北林分局建设派出所成立于1981年,现有民警10人,辅警11人。辖区面积4.06平方公里。43年来,在党委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的坚强领导下,一代又一代建设所人接续奋斗,各项工作始终走在前列,建设派出所从建所之初至今所获得的部级、省级、市级、区级荣誉共计40余项,曾被公安部授予“人民满意派出所”、 “一级公安派出所”等称号。
建设派出所坚决把“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落实到行动上,自“一线一战、强基兴警”工程开展以来,深入贯彻 绥化公安“三爱”精神,聚力“五观”引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立足“派出所主防”职能定位,全面推进派出所规范化建设,深耕社区警务,着力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派出所,各项工作亮点纷呈。
打造平安社区,建立社区警务室
“大爷,生活中有哪些困难,或者对我们派出所有什么意见和建议,都可以说说”。10月16日,建设派出所第一社区警务室民警携带慰问品来到辖区103岁高龄的王大爷家中,与老人及其家属亲切交流。
建设派出所不遗余力“推改革、固根基、补短板”,扎实开展“警民融合”,从细节入手、从小事做起,着力打造成基础牢、出事少、治安好、人民满意的平安社区。精心策划并打造了第一社区警务室,集接待群众、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服务群众、信息采集、巡逻防控、普法宣传、法律服务等多项职能于一体。第一社区警务室民警辅警扑下身子沉入社区,常态化开展入户走访,认真倾听居民困难和建议,及时解决居民关心的问题。
此外,社区警务室还组建一支以社区民警、网格员、物业保安等志愿者为主的群防群治队伍——“绥安义警”服务队。根据各个时期的安防重点,服务队常态开展巡逻防控,提升了巡逻力度与频率,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平安就在身边。
“我天天在这儿遛弯,总能看见这些小伙子们在这里巡逻,每天看到他们的身影,我就感到非常踏实。”经常在小区遛弯的居民表示。
创办社区警校
“这里好专业啊,没想到毒品这样可怕!”
“希望社区警校能多举办这样类似的活动,让更多人了解毒品的危害!”
为有效提升社区居民的识毒、防毒、拒毒意识和能力,营造全民禁毒的浓厚氛围。10月17日,建设派出所社区警务室社区警校组织民警辅警和辖区居民代表到北林区禁毒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居民们反响热烈。
建设派出不断深化“主动警务”“预防警务”建设。依托社区警务室,联合社区率先创办了“社区警校”,充分发挥“警社融合”“警校共治”“警民宣教”的作用,形成了基层治理共同体。
组建由社区民警、社区干部、辖区党员、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等组成的社区警校法律宣讲团队,宣讲团队走进群众身边,将法律宣讲课堂搬到商场、公园、广场、学校等公共场所,定期为辖区群众开展防火、防盗、防骗、反邪、禁毒等知识宣传。群众的普法、守法、懂法意识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致力矛盾纠纷前端化解
“警察同志,他把我车堵了,还骂人!”、“警察同志,是他先乱停车,挡我路了!” 10月6日,建设派出所民警接到群众求助:邮政储蓄银行门口因停车问题堵路,双方发生辱骂。民警到达现场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进行调处,双方握手言和,一起纠纷随之解决。
“这就对了,大家都是邻居,远亲不如近邻,互相体谅一下,问题总能解决的,以后有什么困难,也可以找我们派出所帮忙。”10月20日,某小区刘女士与楼上住户因管道漏水问题产生矛盾,无奈向建设派出所求助。建设派出所民警迅速赶到现场,帮助双方找到折中解决办法,最终在民警的调解下,双方握手言和。
建设派出所不断将“枫桥经验”“浦江经验”落深落实,注意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通过释法明理、温情规劝,让矛盾双方真正放下成见、消除隔阂、握手言和。同时,在履行社区民警职责的基础上,耐心倾听群众的“烦心事”“疑难事”,对于职责范围内的事项立行立办,对于涉及其他行业或部门的事,积极主动帮助联系协调,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推行一窗通办服务
今年以来,建设派出所持续在“放管服”改革上赋能发力,全力开展“一窗通办”工作,按照“高效办、就近办、一窗办”的总体思路,通过事项整合、重塑流程,将联度高的多个事项整合为“一件事”,变成“联办事项”,把“多套材料”变成“一套材料”,把“多次告知”变成“一次告知”,有效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其中,户籍跨省通办业务、身份证办理业务等极大提高了办事效率。此外,还认真落实各项便民服务举措,提升了便民服务效率。在户籍大厅设有饮水机、雨伞架、急救箱、报刊架等设施,让群众在办理业务同时感受到家的温暖。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砥砺新作为。建设派出所将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忠实履行好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守护人民幸福和安宁的神圣职责,用忠诚、爱民、奉献、担当擦亮“枫桥”的金色招牌,以公安工作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