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治人物
2025 02/20 14:52:17

当好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公益守护人”——记2024年度法治人物,滕州市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刘玲

字体:

图中为刘玲调查取证.jpg

2023年4月,刘玲(中)与同事办理“农产品质量安全”公益诉讼案件时在耕地现场调查取证

在南四湖流域的办案现场,在幸福食堂食品安全的走访路上,在保护考古文物的调查现场……公益受损的地方,总能看到她的身影。

追求正义的脚步从未停歇,源于她对检察事业的热爱和担当。

在同事们眼里,她性格直爽、走路带风,做事果敢干练。

22年来,她始终扎根在基层检察一线,披荆斩棘、乘风破浪,以法之名守护民生,用“工匠精神”办好每一起案件,在公益诉讼检察工作中绽放绚丽光彩。

不久前,她从中央依法治国办、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主办的“宪法的精神 法治的力量——2024年度法治人物”颁奖盛会载誉归来。

她就是山东省滕州市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刘玲。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多年来,刘玲主办、参办和审批办理各类案件2800余件,多次获得骄人的成绩,被授予“全国模范检察官”、“山东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山东省政法系统先进个人”、“山东省优秀公诉人”、“山东省优秀检察官”、“齐鲁最美检察官”等多项荣誉。

图中为刘玲在现场取证.jpg

2021年6月,刘玲(中)与同事办理“南四湖专案”公益诉讼案件时调查取证

久久为功,奏响南四湖生态和谐交响曲

“我们通过检察公益诉讼的方式解决了南四湖污染问题,如今水净、景美,群众的生活环境优美舒心,对于治理方案,群众认可才是最好的。”刘玲在谈到办理的“南四湖专案”指导性案例时说道。

滕州市地处南四湖流域的一个节点,境内有五条主干河流,河湖水流最终汇入南四湖。“2021年3月,我有幸被抽调参与最高检‘南四湖专案’的办理。凭着多年的办案经验,我把线索锁定在水质的污染上。”谈及办案经历,刘玲说道,办案起初,她查看了滕州市地图,研究辖区河湖布局和流向,并向环保部门了解河湖周围排污情况。

辖区内河流沿线167公里,大部分路段不通车,这给办案带来很大困扰。困难即是挑战,她带队骑自行车调查,前往排污口、养殖场等处摸排线索。历经两个多月,线索终于浮出水面,辖区15家煤矿外排废水硫酸盐长期超标。

煤炭产业是滕州的支柱产业,关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法律必须遵守,环境必须治理,企业必须生存。”刘玲洞若观火,有了办案思路。她多次到企业调研,并与行政机关磋商,提出“一企一策”个性化治理方案。最终,15家煤矿全部实现达标排放。对于前期排污污染,刘玲坚持跟踪监督,督促行使赔偿权利,委托制定修复方案,推动召开磋商会议,追回2631万元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

“南四湖的案子虽然终结了,但是生态保护任重道远。南四湖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性任务,需要形成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众人拾柴火焰高,需要凝聚社会共识,持续发力,携手共护。”刘玲对南四湖专案中涉及滕州的22起案件逐一开展了“回头看”,她每到一处都俯下身子,走近群众与之交流,将他们的心声记录在册。

“刘玲联系我们多个部门共商保护方案,达成共识,签订了《关于深化‘南四湖’流域生态保护暨建立‘河长湖长+检察长’协作配合机制的意见》,建立生态保护修复基地,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山东省枣庄市生态环境保护局滕州分局法规科科长张超说道,多部门形成联动机制后,能够有效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保障河湖长治久安,确保整治成果不反弹,推进生态可持续发展。

用心用情,守护群众心之所向的美好生活

幸福食堂建设是国家应对老龄化、解决老年人就餐问题的重要举措。2023年以来,滕州市陆续建设了40余家幸福食堂,为辖区2000多位留守老人提供了就餐便利。“幸福食堂建好了,食品安全管理如何?老人吃得是否干净、健康……”这些问题在刘玲心中时刻牵挂着。

幸福食堂比较分散,大多位于乡镇村居。2024年5月,刘玲带队抽查了16家幸福食堂,与老人拉家常知晓他们的就餐情况,向管理人员了解食材来源、安全管理、厨房卫生等问题。调查发现,大多数存在机构人员证照不齐、卫生环境不达标、消毒柜使用不规范等情况。

于是,检察院向有关部门发出了检察建议,并督促其整改。相关部门随即开展了专项整治行动,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当场行政处罚决定书》20份,对27处问题责令整改,并组织食品安全暨膳食营养培训,以提升从业者的服务水平。目前,幸福食堂厨房、餐厅均设置监控设施,以实现实时监督。

在对幸福食堂开展“回头看”时,刘玲看到幸福食堂已换新颜,明晃晃的餐具和厨具,生熟分开放置在冷藏柜,从业人员健康证有序张贴在墙壁上……“现在干净了,也卫生了。俺们吃上了热腾腾的饭菜,这多亏你们上心啊!”老人们脸上绽开了笑容。看到这一幕,刘玲感到很欣慰,幸福感油然而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公益诉讼检察官的奋斗目标。看着老人们吃上健康餐,自身感觉很踏实很安心。再多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有价值且有意义。”刘玲说。

公益诉讼工作关乎群众目之所及的衣食住行,守护着群众的美好生活。“我们守护的是公益,更是老百姓的心。小事不小看,小案不小办。办案一定要用心用情,再小的案子也要全力以赴。”刘玲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她也是这样做的。近年来,她带领公益诉讼团队先后开展了“饮用水安全”、“妇女权益保护”、“预制菜安全”等20余个小专项监督,这一件件看似立足民生的小事却都办到了百姓的心坎上。

创新研发,实现公益诉讼高质效“数字之翼”

滕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为“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拥有距今7000余年的“北辛文化”遗址,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50余处。

2021年9月,刘玲带队走访中发现,某工地在施工中差点导致一处汉代墓葬损坏。这究竟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存在?她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线索,认为这不是个别现象,随后走访了辖区内多个工地。通过调查了解到,部分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未落实基本建设工程“建设前考古”的相关规定,导致项目建设落地难、开工难或毁损文物等问题。

“项目建设不能停,考古文物要保护,文物保护和经济发展要和谐共赢。”刘玲在向有关行政机关发出检察建议的同时,向山东省枣庄市委、市政府和上级检察院汇报,提出将考古环节前置到土地供应前,即“先考古后出让”的建议。2022年10月,枣庄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国有建设用地考古前置工作的实施意见》。

“文件出台了,落实是否到位?”刘玲带队持续跟进监督。“大数据时代,公益诉讼也要与时俱进,调查取证若运用大数据进行筛查、比对和碰撞,线索就能快速找到。”她带领公益诉讼检察团队构建了大型基本建设工程“先考古后出让”法律监督模型,通过数据对比碰撞,发现相关案件线索200余条,并向有关部门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对40余个项目进行了考古,对20余个项目出具了文物影响认定函,实现了建设项目的文物保护全覆盖。此法律监督模型在山东省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竞赛中荣获一等奖,被山东省委政法委评为2024年全省数字法治系统建设优秀案例。

近年来,刘玲带领团队结合案情研发的“残保金”征收法律监督模型、农村合作社违规发放贷款法律监督模型、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监督模型等数字模型,提升了办案成效,让公益诉讼工作更加精准化、规范化。

坚守初心,办好群众关切的“小案小事”

“检察公益诉讼是一条没人走过的路。没有路,那就闯出一条路,没有经验,就总结创制经验。”刘玲感叹,“站在群众的角度,一起公益诉讼案件意味着生态环境越来越好、饮用水越来越清澈、食品越来越安全……作为公益诉讼检察官,办的不是案子,而是百姓桌上的一荤一素,是国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多年来,刘玲带队办理过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地下水保护、燃气安全等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生命健康安全的案件,并协助政府解决了一些治理难题。每办结一起案件,她就会收到群众的好评。她总是说,是正义抵达了它该有的样子,也是自己的职责所在。“法律的权威来自哪里?来自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期待!”看到群众满意的笑容,她很欣慰。

滕州市人民检察院属于基层检察院,是群众“家门口的检察院”。办案中没有多少大案、要案,有的是一个个发生在群众身边、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小案。“我长在农村,深知底层群众的不易,所以选择从事检察工作。工作中,我遇到了许多和自己父母一样的百姓,就想尽自己所能,为他们多做一些。”刘玲深有感触。刘玲告诉记者,每接触一个案子,她总希望多做一点,比如帮写申请监督书、分析案件证据、讲解法律规定、联系援助律师等。

晨光熹微时出门,夜幕降临时归家。从“初入基层”的懵懂到“扎根基层”的笃定,从破冰探索到高质效办案,每一步,都是她坚守初心的体现。“初心就是热爱,是坚守,也是情怀。”她常说。从起初办案新手,到业务骨干,再到分管领导,她始终坚守为民初心,践行检察担当,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人民检察为人民,把心贴近人民,贴近民心民生民情,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办好每一起公益诉讼案件。作为公益诉讼检察官,我在这条越走越宽阔的路上,步伐更稳健、更有力、更高效。”一路走来,这是刘玲对检察公益诉讼工作最深切的感悟。 (姚媛)本文图片由滕州市人民检察院提供)  


(本文刊载于《人民法治》杂志2025年1月下 法治先锋栏目)

【责任编辑 -郭红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