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治人物
2024 12/30 17:46:14

“长大后我守护你”——他将“石榴籽”传遍乡野

字体:

最高峰高良贡山深处,海拔2500米之上,有一个“霜期150天”的边境派出所。法治与民族风俗在这里巧妙融合,专属少数民族的“红石榴警务背包”从此处声名远扬。民族团结进步的“石榴籽”,在此处开花结果,而这背后有一个人从城市回到家乡默默坚守。

李仕世,男,汉族,生于1998年9月,2022年8月入职德宏边境管理支队盈江边境管理大队勐弄边境派出所,现任勐弄边境派出所社区民警。

扎根边疆

勐弄乡地处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西北部,与缅甸接壤,最高海拔2624.7米,每年霜期150天,“半年雨水半年霜”是这里最真实的写照。勐弄乡居住着傈僳、景颇等少数民族,“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涉少数民族群众之间矛盾纠纷多发易发、群体性特征较为明显。

冯富洋摄3.jpg

生在民族地区,长在傈僳寨旁的李仕世,从小接触到和听说过许多发生在村寨群众之间形形色色的矛盾纠纷,自儿时起他便在心里许下愿望“长大后我要守护乡亲们,用法律去化解各民族群众间的恩怨纠纷……”

2020年,李仕世大学毕业,毅然选择回到了家乡,公考进入德宏边境管理支队,回到盈江县勐弄乡,在勐弄边境派出所扎下根来……他也从当初懵懂的“新警小李”成长为被群众信任的“李警官”,秉持着“根深千里,叶绿万家”的信念,在勐弄乡这片热土上,他成了探索创新民族杂散居地区纠纷调处模式的先行者、情系群众冷暖的贴心人,传播民族法治思想的“石榴籽”中的一份子,将移民管理警察的真心、热心、诚心传递到了辖区的千家万户。

四处纳贤

纠纷一直都是李仕世放不下的“心事”。据他回忆,在刚到单位报道的时,熊姓傈僳族同胞就因田地归属问题进行了多次调解,矛盾始终无法调和,同寨同宗两家人视彼此为仇敌,形同陌路。参加新警培训后回到单位,李仕世成为“红石榴”背包警务队的其中一员,熊姓傈僳族同胞所在的村寨就在其中,让他震惊的是,这么久,这场纠纷仍未了结。他不禁深思,有些纠纷为何依照法律处理难以让当事双方信服,用何种方式才能更有效的实现案结事了,这便成了在他心里放不下的“心事”。

冯富洋摄1.jpg

一次出警,让他“豁然开朗”,邀请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参与调解。李仕世和辅警武必伟、杨正双去调解一起因交通事故引起的纠纷,由于当时一辆大卡车为躲避校车,撞死旁边村寨村民放养的几头牛,因大车司机不同意牛主人的赔偿价格,在村寨路口产生了口角,引起了其他村民的围观,场面一度混乱。

李仕世作为民警到达现场后,尽管不停释法明理,也未能获得当事人和围堵村民的理解和信任,事态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天色越来越晚,辅警武必伟作为本村寨的人,向李仕世出了一个主意:让村里的长辈出面。随后,村寨的几位老人到来劝说,方才使牛主人同意赔偿条件,围观的村民也纷纷满意地离开。

这次出警,让李仕世明白在解决涉少数民族群众矛盾纠纷时,当地德高望重的人士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他便开始“四处纳贤”,与各村寨的老人沟通交流,聘请他们为特约调解员,参与村寨的矛盾纠纷调解。

历历在目

勐弄乡辖区人员居住较为分散,楂子林村民小组距离勐弄乡集镇约23公里,是勐弄乡最偏远的山村。群众来派出所办事,往返集镇需要一个半小时。自2022年负责社区工作以来,李仕世和同事们走村入户采集信息8万余条,边境巡逻1000余次,徒步路程超过1000公里。他说“有些人,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深刻了他成为移民管理警察的意义,他历历在目。”

冯富洋摄4.jpg

忘不了那一位驼背佝偻的老人,正在用他那不清晰的手势和颤抖的声音向他打招呼。李仕世第一次去到楂子林村,开展“一标三实”信息采集。一位70多岁的老人热情的招呼他们到家里面,老人拿出家里最好的东西招呼着他们,在聊天中得知,老人的子女都在外务工,家里只有他和孙子,可是孙子却不去学校读书,天天与不良青年混在一起;老人哭诉道:“警官啊,我一把年纪,子女帮孩子交给我照顾,他却学坏了……”这时老人的孙子正要出门,面对上门的民警,其情绪很是抵触,一个劲地在嘴里嘟噜,说其并没有做违法犯罪的事,警察来了他也不怕,说他只是不愿意读书而已,警察管不了,也管不着。面对孩子的主动防御,李仕世并没有与孩子进行理论,也没有劝说孩子一定要去读书,而是单独约着孩子,和他坐下来聊聊天。

经过深入了解,李仕世终于获悉了孩子厌学的原因。原来,孩子在学校成绩不理想,家里也不关心他学习,其觉得上学没用,所以不愿意上学。了解了事情的始末后,李仕世和这位孩子进行了交心谈心。从根源上去开导孩子,鼓励他坚持去读书,让其从去上学开始,以最小的步子开始,一点一点地把挫折的感觉代谢掉,把成功的体验积攒起来,不逃避,不消极。让孩子明白,不是成绩好未来就一定能过得好,但是不努力、不加油、不坚持,将来一定过得不好。此外,李仕世也和孩子的爷爷进行了交流,告诉他,要多和孩子进行沟通,多鼓励孩子、关心孩子,不能把问题全部归咎于孩子。孩子也打开了心结,表示会听民警的建议,听爷爷的话,立刻返回学校读书。之后,李仕世还多次对老人进行了回访,了解老人与其孙子的状况。

忘不了老人们因孩子厌学那满眼无助的目光,一次次劝返厌学的孩子回归学校。可能有人觉得这有什么?然而难度却超出想象,很多孩子对原生家庭不满,对父母不理解;甚至每一次质问。父母都不在乎他是否去读书?你有什么资格来管我们?李仕世面对埋怨毫不灰心,每一次根据孩子的情况,换位思考,反复琢磨,他抓住孩子厌学的症结所在,以心换心,和孩子做朋友,让孩子逐渐对他产生信任,也慢慢通过一次次开解,解开了孩子厌学的心结,并多次询问每一个孩子的状况。孩子劝返归学后,老人们纷纷为他竖起了大拇指。

开枝散叶

李仕世始终坚信,要从根本上改变山区落后的法治意识,离不开对群众法律知识的普及和法治氛围的营造。作为“红石榴”背包警务队的一员,对辖区内的中小学进行全覆盖法治宣讲。从洒水河旁的农家院落到大山深处的田边地角,处处遍布他们巡回宣讲的足迹,法治传播的初心与热忱终抵过这山河相隔的路程艰辛。

冯富洋摄7.jpg

9月,他带领“红石榴”背包警务队的同事冒雨驱车两个小时,来到辖区内仅有18人的楂子林小学开展法治宣讲。看着孩子们认真听讲、若有所思的样子,他想:“再远的跋涉也值得!”

12月,李仕世计划前往一学校开展了“防冲撞”现场应急处置专项演练及相关的法治宣讲,在前期沟通过程中,学校校长态度十分冷淡,直言这种活动就是搞形式,拍拍照就走,有点不愿意他们去宣讲。李仕世耐心劝说,校长才将信将疑答应让他们去试试。活动当天,逼真的“防冲撞”现场、形式丰富多彩、内容充实而富有意义的宣讲活动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参与热情,在法律知识问答环节,孩子们纷纷举手进行抢答,气氛十分热烈,校长也露出了由衷的微笑。事后,校长对李仕世说:“我之前误解你们了。没想到,你们是真的用心在做好这场宣讲。真的很有意义,欢迎你们再来!”

回想起在勐弄的这些日子,李仕世笑着挠挠头:“好像,也没什么特别值得说的。”基层警务是移民管理警察工作的最基础,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

农村不该只有逃离、等待和想念,更应该有守护、希望和归雁。多少个仿佛“没什么特别”的日日夜夜汇聚在一起成就了他与家乡的动人故事。(杨济宇 王杰霞)

【责任编辑 -张永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