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尚志,男,汉族,35岁,中共党员,2017年通过黑龙江省政法干警招录考入双鸭山监狱,完成从橄榄绿到平安蓝的角色转变,工作以来历任管教员、分监区长等职,现任六监区干事(分管改造工作)。
以青春之姿赴使命征程
“我愿把在部队学到的一切奉献给这里!”每当回忆起那段光荣历程,于尚志都会热血沸腾,他说部队是他成长的起点,不仅锻造了自己顽强的意志和过硬的素质,还培养了他纪律严明、忠诚担当的品质。
“这些对我后来的监狱工作帮助很大!”初入监狱系统,面对全新复杂的工作环境,于尚志迅速调整自己,将部队所学全部运用到监管工作中,用优良的作风、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敏锐的洞察力、果断的决策力和卓越的执行力投入改造工作,多次及时发现并化解潜在的安全风险,确保了监狱秩序的安全稳定。
以昂扬之志练穿石本领
“没有太多经验可借鉴,我们一起摸着石头过河!”这是刚入警时,监区传帮带老民警师傅跟于尚志说的第一句话。他来单位报道的那天,正好是双鸭山监狱正式升级成为高度戒备监狱的重要节点。
面对全新的改造模式和风险升级的管理对象,于尚志在老民警的帮助下一方面快速熟悉环境,另一方面和老民警们一道不断加强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学习,深入摸索适合新形势的改造之法。“现在大家比较认可的一些管理方法,都是那时候我们共同反复研究、不断实践得来的!”他提到的“规范与温度并行”“沟通与回应并重”“行为与习惯并驱”“身体和心灵并育”等思路和方法,成为了监狱转型发展阶段民警集智得来的最宝贵的财富,并一直沿用传承至今。
以工匠之心铺希望坦途
“我总是告诉自己,工作可以再细一点,再深一点,安全就能多一点!”刚到分监区工作时,于尚志迅速熟悉犯情,他用极短的时间记住了每名罪犯的名字。“忘不了那次我在队列讲评时,清晰准确叫出一名之前接触并不多的罪犯的名字时,他脸上先是不可思议而后转为欣喜的表情。”于尚志说,别看这是个小事,但对每一名罪犯来说,他能充分感受到受重视、受尊重,会让他的改造态度变得积极很多。
“我们既做钥匙开锁,也架桥梁通心!”于尚志成功改造的一个案例他记忆犹新。30多岁的罪犯刘某在一次亲情电话后突然变得暴躁不安,情绪失控,并扬言要放弃改造、结束生命。
罪犯刘某说:“当时我打电话时跟我大伯说了几句气话,大伯生气说以后再也不管我了,还把电话挂了,我当时觉得天都塌了!”
于尚志和民警们了解到,刘某罪重刑长,大伯是他外界唯一的亲人,但两人脾气都十分火爆,且刘某性格偏激,从小家庭教育原因不擅沟通,他们迅速上报监狱,指派专人联系他大伯申明利害,消除误会,同时主动找刘某开展多轮谈话,耐心教育引导刘某改变沟通方式,重拾亲情希望。
罪犯刘某说:“于警官说联系上我大伯了,说大伯并没有放弃我,我一开始压根就不信。直到我在于警官的鼓励下再次拨通大伯电话,我才知道警官们为我做了那么多,不光替我解释了矛盾,还把我平时谈话中表达出对大伯的关心牵挂和渴望回归的真实想法都转述给了大伯。我在电话中给大伯真诚道歉,大伯也哭着说不放弃等我回家,那一刻,我的内心一下子释怀了。非常感谢于警官,是他在我至暗时刻拉了我一把!”
于尚志回忆道:“亲情承载新生的希望,有时候看似产生裂痕,出现难以弥合的鸿沟和天堑,其实往往都是大墙内外沟通不善或误会造成,我们监狱人民警察就做这黏结剂和调色盘,把快要关上的心门重新打开,让光和自由的色彩透进来!”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盏红帆。七年监狱工作中,于尚志宛如一颗坚毅的螺丝钉,牢牢地“钉”在监管改造的前沿阵地。他日复一日地面对着形形色色的罪犯,无论清晨傍晚、不论酷暑寒冬,始终不忘党员初心,不忘从警之志,在这一方特殊的天地里,默默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不凡篇章,为监狱的安全稳定、罪犯改造新生奉献光华,让法治与人性的光辉在高墙内熠熠生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