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本。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重要根基,黑土地则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黑土地,事关中国人端牢自己的饭碗,事关生态系统平衡稳定,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黑龙江省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这里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土质肥沃、资源丰富,黑土耕地面积1231万亩,年生产粮食650万吨左右,约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1/10。
“护好黑土地,守好‘饭碗田’”十分迫切、不容有失。黑龙江省建三江人民法院牢记使命、重任在肩,充分发挥好审判职能作用,下力气、出实招,以司法之力实现粮食安全可持续、环境发展可持续。
打造“法官+专家”共同体,强化环资审判队伍
建三江人民法院按照黑龙江省法院环境资源审判“三合一”归口审理模式建设要求,整合审判资源,组建“1+1+2+2”涉环资案件专业审判团队,即1名院领导分管,1名员额法官为办案核心,2名书记员、2名法警作为辅助和强制保障力量,依法审理各类破坏黑土地资源诉讼案件,形成“1+1+2+2”>6的集合效应,确保环资审判工作有分管领导、有专门团队、有联络人员。五年来,共审结涉相邻污染侵害、土地承包经营权、农业承包合同等各类环境资源民事案件600余件,持续保持涉环境资源违法犯罪严打高压态势,有力凸显了生态环境法治保障成效。
打造“司法+行政”共同体,探索共享共建机制
建三江人民法院勇于打破区域、行业间的限制,主动作为、多元共治,作为环境资源司法执法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与公安、检察、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等行政机关协同启动跨域合作,在资源信息共享、证据提取以及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响应等方面做好衔接,形成多部门依法惩治破坏黑土地资源违法犯罪的合力。今年6月,建三江人民法院联合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同设立“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进一步延伸司法保护与法治宣传触角,推动司法审判与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紧密衔接。建三江法院依托该司法保护基地,将构建起集预防、查处、惩治、修复、宣传、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协作机制,强化环境资源保障,推动辖区黑土地保护工作取得有力成效。
打造“制裁+修复”共同体,发挥预防止损功能
针对破坏黑土地资源案件修复周期长、多涉及农民犯罪等特点,建三江人民法院探索“修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将补种复耕、劳务代偿、技改抵扣等对土地资源的恢复行为纳入被告人量刑环节,综合运用惩戒、教育、预防措施,提高保护质效,体现司法温度。在庭前环节,法官加大释法力度,让被告人充分认识到破坏黑土资源的危害并自觉自愿采取修复措施。在庭审环节,法庭加大巡回审判力度,并增加检察院、法院帮教和被告人忏悔环节。在刑罚执行环节,将被告人修复成效、履行义工等情形纳入社会矫正成效考评范围,真正引导行为人从土地资源破坏者转变为修复者。
打造“快速+优先”共同体,加大司法护农力度
统筹好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黑土地保护之间的关系,才能守好“粮袋子”,端好“中国饭碗”。建三江人民法院以“快立、快审、快结、快执,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的“四快三优先”工作方法为抓手,安排专人专办,建立涉农案件台账,开通涉农案件“绿色通道”,将巡回法庭开到田间、地头、家中、炕头。今年以来,开展巡回审判800余次,辐射范围半径约180公里,确保不误农时、不误农事,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维护种植户的合法权益。
打造“平台+数字”共同体,融入“数智”农业格局
突出协同治理目标,用足用好北大荒“数智”农业平台、北斗卫星定位等现代系统应用,搭载5G网络、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等数字化技术,精准运用航空作业等现代化大农业常规手段,集合诉前调解、在线诉讼、评估鉴定、专家意见、生态修复、司法建议等功能,深入探索多元司法保护“平台+数字”模式,努力实现土地资源治理从前端线索发现到后期修复完成、从部门协同到第三方机构联动的平台化资源整合,构建黑土地资源保护的数字化法治治理新格局。
打造“公开+媒体”共同体,凝聚社会各界共识
紧扣“黑土地保护日”“生态环境日”“丰收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常态化、有重点地开展守护黑土粮仓“六个一系列宣传活动”,加强与生态环境部门、检察机关等单位的配合,共同开展“黑土地保护月”“黑土地保护进校园”“保护黑土耕地、端牢中国饭碗”“黑土地法律保护早集”等主题普法宣传活动,将课堂搬到稻田间、粮堆旁、杨树下,并且缩短课时、常宣常教。目前,普法宣教活动累计参与3000余人,让种植户易接受、感兴趣、能理解。同时,释放司法公开效能,邀请社会公众、种植户代表旁听涉农案件庭审,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社会效果。
未来,建三江人民法院将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履行好护土保耕的司法使命,提升审判工作质效,以机制创新、工作创新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黑土地资源法律保护工作的新期待,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筑稳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