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冠衡律师事务所管委会副主任、争议解决部主任刘晓(陈超 摄)
2024年4月,刘晓参加北京市冠衡律师事务所与法商学苑举办的 “新《公司法》理解与适用研习班”(陈超 摄)
法启梦想——时代浪潮中逐法之光
自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快速发展,经济日渐繁荣,文化越发多元,社会一派欣欣向荣。刘晓恰是在这充满希望与机遇的年代中成长起来的。
1997年,刘晓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至北京工作。工作之余,他开始阅读大量法律类书籍,参加律师资格考试的念头在他心底悄然萌生。一边工作一边备考的时光,虽艰辛却格外充实。在此期间,刘晓逐步明晰了法律的内涵与外延,弄懂了法律保障权利、制约权力的机制,对“法”有了清晰且深刻的认知与理解。刘晓坚信,在中国共产党持续改革开放的方针指引下,秉持依法治国理念,国家将越发强盛。法治中国前景光明,未来大有可为。
法护权益——专业领域展律师风采
2000年,刘晓通过全国律师资格考试,开始从事律师工作。多年来,刘晓在专业领域精耕细作,怀着对人性的悲悯及对法律的敬畏,认真办理了大量案件,赢得了当事人的敬重与信任。
刘晓擅长处理疑难纠纷案件,业务涵盖民商事争议解决以及刑事辩护。他承办过数百起涉及合同、投资、房地产、建筑工程等多个领域的争议解决案件。与此同时,他还担任多家单位的法律顾问,为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戴尔等诸多企业及个人提供法律服务,收获了良好的专业口碑与职业声誉。
2018年,某央企子公司与施工单位发生纠纷,致使工程陷入停滞。施工单位将其诉至法院后,公司一审被判败诉,面临着巨额经济损失。刘晓在二审开庭前半月接手此案,带领团队律师实地了解案件详情,指导公司梳理海量工程资料,发现了多处施工单位严重违约、拖延工期从而给央企造成损失的事实。他代表央企向二审法院提交了大量证据材料,有力驳斥了施工单位的说法。经二审法院审理,裁定该案发回一审法院重审。在重审程序中,刘晓继续据理力争,施工单位最终向法院撤诉,助力央企挽回损失。
在刑事辩护领域,刘晓同样成绩斐然。他为多起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服务,案件类型包括国家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国企高管受贿及挪用公款、诈骗、变相买卖外汇的非法经营犯罪等。刘晓办理刑事案件时注重与办案机关沟通,在据理力争的基础上进行有效辩护。经由他的努力,部分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得以取保候审、获得减轻处罚的结果,其合法权益依法得到维护。
法伴成长——持续奋进提升专业之路
在工作中学习,于学习中提升。2003年,刘晓取得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资格;2005年,取得国有企业法律顾问资格;2009年,获得北京大学经济法法学硕士学位。在担任律所合伙人之际,他于2008年至 2014年还兼任律所党支部书记。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刘晓始终牢记党员身份,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他多次参与朝阳律协党委组织的学习活动,贯彻执行党中央对律师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组织律师为群众提供公益性法律服务,并亲自承办法律援助案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作为一名资深律师,刘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他身兼最高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咨询专家、北京市律师协会监督检察线索审核专家、北京律协第十二届企业合规与风险防控专业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发展基金会理事等多个身份,为十余件检察监督案件提供专家建议,竭尽所能为北京律师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法引价值——典型案例中的法治思考
在多年的律师职业生涯中,刘晓深入了解了社会多层面的问题与矛盾,深切感受到国家有序、司法公正的重要意义。曾有一案,某地一市民在公交站点扶起摔倒老人并送医,却被老人指控其为撞人者并要求赔偿。此事引发社会对“老人摔倒是否该扶”的广泛讨论,成为备受关注的道德争议典型事件。
刘晓认为,司法判决对社会价值评判具有巨大的指引作用,一个案例胜过一沓文件,特别是在网络媒体时代,司法判决对社会价值评判的作用被显著放大。该案在没有充分证据证明市民撞人的情况下,法院应基于查明的法律事实,认定市民是助人行为。这样既符合“谁主张谁举证”的民事诉讼原则,也更符合我国世代传承的公序良俗的道德观念。法治的细节关乎社会的温度,良好的道德行为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动力,国家应当鼓励,司法裁判应当予以肯定性地指引。
法筑未来——坚信法治进程持续向前
刘晓曾代理了一起民企与地方政府的投资纠纷案。该案中,镇江某区管委会与民企签订协议,约定由民企投资新建康体中心项目,项目采取“边报批边建设”模式,管委会承诺尽快通过招拍挂方式让民企取得土地使用权。民企依约投入建设,但因一直没有进行项目用地的招拍挂出让手续,导致项目后来被国土部门处罚,并最终被责令关停,造成民企重大投资损失。
一审法院判决民企承担全部损失。刘晓代理当事人上诉,省高院裁定撤销一审判决,发回重审。
近年来,国家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力度在持续加大。2023年7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随后,民营经济促进法的立法工作高效推进,并于2025年5月20日正式施行。这部法律的出台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举措,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这些政策和法律举措,显著增强了我对民营企业未来经营环境的信心。法治的完善将为民营经济创造更公平、稳定、透明的发展空间。”刘晓表示。
刘晓始终对我国法治建设保持乐观。他认为,发展如同“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国家、社会和个人的进步都遵循这一规律,过程中难免遇到挑战。他深信,国家和社会具备在发展中不断解决问题、自我完善的能力。
从法治视角来看,每一次对问题的审视和制度的改进,都是法治本身的进步。法治的不断完善,不仅清晰界定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行为边界,促使各方在法律框架内规范行事,更能为社会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基础。
刘晓表示,他将继续履行律师职责,为推动法治中国建设贡献力量。他坚信,在法治的引领和保障下,国家的未来充满希望,前景光明。(泽楷)
【本文刊载于《人民法治》杂志2025年5月下(总第202期) 律界追光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