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律界追光
2025 02/21 10:07:14

律师执业新范式:博士思维驱动全面性与专业性融合

字体:

1740147140321.png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盈科清华博士律师团”执行负责人 刘嘉明

向企业家群体宣讲法律风险管理方法论体系1.jpg

刘嘉明向企业家群体宣讲法律风险管理方法论体系(郭蔚 摄)

办案机关和当事人眼中的“专业”律师

能够被办案机关和当事人称赞“专业”,是律师工作中感到幸福的事情。细加品味会发现,从不同视角出发,对于“专业”一词所赋予的内涵却有所不同。办案机关眼中的“专业”律师,须精通法律规定、熟悉案件情况,从而能够帮助其高效查明案件事实、准确适用法律,使司法工作顺利推进;当事人眼中的“专业”律师,还需要准确理解当事人的深层需求,对现实环境具有深刻的洞察能力,从而能够帮助其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掌好舵,最大程度维护合法权益。

从我的经验看,“专业”一词最要表达的,是对于律师表现出的帮助效果的赞誉,而非仅止于律师的法律功底和工作技能,若仅有后者而无法实现前者效果,也难以获得高度的认可。

受此启发,律师执业所追求的目标,应当更注重“到达主义”而非“出发主义”。相比于自我本位和学科本位,律师更需要以相对方需求和社会效果的实现为导向,具备换位思考和寻求最大公约数能力。

法律底线所划定出的空间,往往仍然广阔到容得下许多辩论。律师的任务,就是在这个范围内,基于自身对于法律、法理、政策、环境和具体证据的掌握和解释能力,综合对各方诉求的洞察理解,推动形成既对当事人有利又能够为司法机关所接受的共识。

“专业”不等于“只做一个领域”

“专业”从来不要求也不等于“只做一个领域”,是否专做某个领域和在这个领域能否满足相对方期待之间,彼此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专业”效果的实现,不仅要“懂法”,更要“会用法”。

要做到“懂法”,需要投入足够的时间精力以获得充分的知识经验积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确实会对领域数量的扩展有所限制,但是这一限制仅是微观个体层面理论上的限制,宏观、实际上并非绝对,尤其是当前知识获取成本越来越低,这一限制也在加速弱化。关键的瓶颈,恰恰在于如何运用有效的方法论,更加快速地检索、筛选、吸收信息,实现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发展。如果能够具备这样的能力,同时拥有良好的法理学功底和法律逻辑思维,那么领域之间的壁垒将大大降低。而且随着研究新问题增多,进入新领域的方法论运用愈加娴熟,每一次循环完成所需时间最终将会提高到与调用熟悉领域的知识几乎无异。

要做到“会用法”,却恰恰需要避免视野的狭窄。“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不在于逻辑。”对法律的正确理解和娴熟运用,完全无法存活于“脱离法律应用环境的真空”之中。在法律以外,律师更要懂政治、懂经济、懂行业、懂技术、懂社会;在法律以内,民事、刑事、行政等法律部门之间,也并非彼此孤立运行。“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因为有刑事诉讼实践,我们才能够做到在合同审核中加半句话,就使当事人免于“合同诈骗”的风险;才能在民事诉讼中对刑事文书证据深度挖掘,发现对方都不曾意识到的事实;因为有诉讼实践,我们才能够在合规、非诉和常法咨询工作中,以潜在诉讼攻防为预期,帮助当事人准确、扎实地构建法律架构并预先固定必要的证据。

正如近年方兴未艾的人工智能技术,正是在全面性信息和能力上累积了足够的训练量,才在每个具体领域的服务能力上共同实现了质的突破。委托方虽然委托给律师的是“案子”,但是目的是通过“案子”实现“事情”的妥善解决,律师要在“事情”层面更好地服务于人,就必须不能将视野和努力拘泥于“案子”本身的范围。

面向企业做合规体系建设讲座.jpg

刘嘉明面向企业做“全面合规管理体系建设——从‘顶层设计’到‘具体落地’”讲座(李丽萍 摄)

用博士思维凝聚“全面性”与“专业性”

从我学习法律之初,法律令我着迷的不仅仅在于其缜密逻辑之美,更在于其真切帮助他人之能。因此,在近20年的法律学习、研究和工作中,我从未将自己定位于只从事某一领域的角色,而是带着好奇心,对于身边人咨询的各种跨度极大的问题研究摸索,反馈能够帮助他改善处境的建议。

在这个过程中,我既磨炼了在不同的新问题上快速研究思考的能力,也增长了洞察需求和换位思考的经验,既深深懂得同时追求“全面性”与“专业性”所必然付出的大量辛劳,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信任、在多个领域做出了可喜的成绩,包括担任多个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国有企业、世界500强公司等重要客户的法律顾问,民商事领域的累计案件标的额超过100亿元、形成丰富的办案经验,刑事领域取得了认罪认罚案件一审12年有期徒刑二审改判缓刑等成功案例。

犹如“吸星大法”需要“易筋经”的调和,攻读博士学位的经历让我找到了“全面性”与“专业性”的协调之道,那就是运用“博士思维”加以驾驭。博士思维,作为一种高度系统化、研究导向和批判性的思考方式,为律师执业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论。

在博士毕业晚宴的发言上,我曾笑言“本硕博一路越学越专,博士毕业更应该叫专科毕业。”博士研究经历最大的财富,不是在某一领域中所已经获得的知识,而是通过数年探索未知直至形成成果的过程,所锻炼出来的在任何一个新的问题上,未来能够“做自己的博士生导师”、快速成为专家的能力。由此,博士律师就能够做到,在单个领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不为一个领域所桎梏,更基于有着“全面性”的底子而让“专业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我将这种博士思维能力与律师执业经验相结合,形成了“十步方法论”公益课程体系,受各地律师协会的邀请正向青年律师传授。同时,我也将包罗万象的案件经验加以整理,形成了《企业家法律必修课》的9门课程,以公益讲座的方式向超过2000名企业家传递全方位的法律风险管理体系。

“盈科清华博士律师团”的实践拓展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清华大学法学院、盈科律师事务所的支持鼓励下,“盈科清华博士律师团”于2024年9月10日成立,我有幸担任执行负责人。我们将最具博士思维的律师翘楚选拔到一起,依托尖端的高校研究资源和完善的律所服务网络,以完美融合“全面性”和“专业性”的工作组织,向社会展现全新的律师执业理念和风貌,为祖国法治建设贡献别具一格的活力。(盈科清华博士律师团执行负责人 刘嘉明


(本文刊载于《人民法治》杂志2025年1月下 律识栏目)

【责任编辑 -郭红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