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留守儿童问题便成了社会的“痛点”之一。这些孩子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因此他们只能独自生活或由祖辈照顾。然而,父母双方的缺席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怎样的影响?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又遭遇了哪些困难?这样的情况究竟怎样才能得以改善?一系列问题,无一不牵动着人们的心。
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人民法院法治副校长团队,始终将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状况记挂在心上。在乌当区委政法委的大力支持下,在乌当区教育局、乌当区民政局的共同参与下,乌当区人民法院成立了贵州省首家“家、校、法”共享法庭,为留守儿童家庭定制了“司法+学校+家庭”联合护未的新模式,希望能够重新拉近孩子与父母的距离,解锁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幸福密码”。
贵阳市乌当区人民法院法治副校长团队与下坝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座谈会(罗浪 摄)
三方联手 当好“掌灯人”
情绪不稳定,自律性较差,自卑、敏感、叛逆,内向怯懦,不善于与人沟通,厌学、逃学……这些都是存在于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问题。2024年11月13日至20日,法治副校长团队对辖区中小学的留守儿童进行了走访,并与班主任、心理老师及学生展开了面对面的交流。走访结束后,团队成员陷入了深思:如何才能成为孩子们的“掌灯人”,点亮归来路?
于是,一整套崭新的模式诞生了——从审判席走上三尺讲台,从送法进校园到回访帮教,从签署共建协议到实地走访留守儿童。只有一直延续爱心,确保“家、校、法”共享法庭的实质化运行,才能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
行动是最好的表态。走访结束的第二天,法治副校长团队就邀请了辖区学校三个留守儿童家庭来到了“家、校、法”共享法庭,通过法官一对一、面对面或远程视频的方式开展了首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一年级的嘉嘉(化名),小小的个子、怯生生的,很是惹人怜爱。据了解,嘉嘉自幼母亲去世、父亲外出打工,他一直跟随爷爷生活。父母之爱的缺失,让他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了一些不良行为,无法及时得到正确引导和有效矫正。他的班主任反映,嘉嘉放学后经常独自在外贪玩不回家,爷爷和学校非常担心,甚至多次报警寻找。嘉嘉说,他自打有记忆时就没有见过爸爸,很想念他。听到这里,法治副校长团队通过班主任联系上了嘉嘉爸爸,用微信视频的方式与其展开了远程对话。
“父母的任务就是保证孩子不磕不碰、平安长大,教育他们是学校的事儿。孩子身体健康就行了,谁家孩子不贪玩、不耍小性子?为了生计我也很无奈……”嘉嘉的父亲说道。
然而,“依法带娃”的时代,为人父母者绝不能“随心所欲”,“生而养之,养而教之,教其向善”是父母需要专注一生的事业,只有树立正确的带娃意识和教育方式,家庭教育才能起到最好的作用。法官耐心地和嘉嘉父亲讲解,从亲子沟通障碍的类型、增进亲子沟通的方法入手,帮助其认识亲子关系的现状,并提供了增进亲子关系的方法,让嘉嘉父亲深刻认识到亲子沟通的重要性,从而掌握更加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策略。
整个过程中,法官发现嘉嘉终于露出了笑容。他小小的手紧紧地攥着,眼睛一直望着日思夜想的爸爸。爸爸的出现,给他幼小的心灵照进了温暖的光亮。正是依托“家、校、法”共享法庭,我们的法官成为这道光亮的“发电机”,时刻督促、提醒嘉嘉爸爸履行“依法带娃”的义务。
给“甩手”家长“补课”
近年来,类似这样的“法官面对面家庭教育指导”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前不久,一位叫平平(化名)的孩子一直牵挂着法治副校长团队的心。他的父母很早就离异了,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外出打工,他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平平虽然活泼开朗,但缺少父母陪伴依然是他内心深处的遗憾。为此,法治副校长团队邀请平平和他远在浙江打工的父亲一起来到了“家、校、法”共享法庭,开展远程家庭教育指导。
“之所以为您和孩子搭建这样一个平台,是因为作为父亲,您需要好好补补课了。平平曾提到,自己一直很想念您,学校的家长会一直都是爷爷参加,您从未参加过。母亲的离开,让他长期缺乏陪伴,孩子性格也有些敏感,但庆幸的是,平平学习成绩很好……”法官的话音未落,平平突然站起来高声说:“爸爸,我想你。”平平的爸爸愣了一下,眼眶湿润。
“每一名留守儿童性格敏感、自卑的背后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作为父母,关爱不能只是一句话,要做得再多一些、广一些、深一些,让孩子茁壮成长。希望您能认真阅读法庭发送的指导信,通过今天的‘补课’,深入了解孩子在各个成长阶段的需求,好好思考作为父母的职责,给孩子一束光,不要再让阴霾笼罩他的人生。”
法官的耐心劝导让平平的父亲终于能正视自己以往的缺失,他表示,今后一定会更加关注孩子,陪伴孩子健康成长。“平平,你刚才跟老师说了你的梦想,现在能不能也告诉爸爸?”班主任说道。平平激动地站起来说:“爸爸,我以后要当法官!”此时,教育指导中心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法官们为自己能在孩子心中播撒梦想的种子而深感欣慰。
乌当区人民法院法治副校长团队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方式对留守儿童进行首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杜昶澔 摄)
爱可以有距离,但不能缺席
普法只有“接地气”,才能“有人气”。司法保护不能止步于孩子“一时周全”,还要让家庭保护“实时在线”;“家、校、法”共享法庭的成立,让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实质化运行起来。
“小的时候,娜娜曾鼓起勇气,用妈妈的手机拨打过那个神秘又陌生的号码——爸爸的号码,却始终无人接听。”在知情人的讲述中,这样的画面让人异常揪心。自从娜娜的父母离异后,这位父亲极少联系孩子,怠于履行职责,甚至拒绝支付孩子的抚养费。
“娜娜妈妈,您必须知道,父母抚养子女是法律规定应尽的义务。父亲的不作为有悖于法律和道德,您应该勇敢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和孩子,让娜娜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法官语重心长地劝说道。
“法官,您说得对,感谢你们为我和孩子提供这样难得的指导机会,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我在这段经历中很受伤,不愿意回忆,也不愿意触碰,我并没有认识到这件事情的严重性。”娜娜母亲回答。
“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有教育、保护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应当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无论客观上能够提供的抚养条件如何,均对孩子负有监护职责。”法官告诉娜娜母亲。同时,为了督促娜娜父亲尽快履行监护人的抚养义务,法官还建议娜娜母亲尽快提起抚养费纠纷诉讼,更好保障孩子的合法权益。(贵阳市乌当区人民法院 汪旭)
(本文刊载于《人民法治》杂志2025年1月上 法治校园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