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学动态
2025 03/15 12:32:51

潘剑锋接受《人民法治》总编辑专访:聚焦教育、法治与人工智能融合

字体:

2025年3月14日,在北京大学法学院,《人民法治》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梁相斌对北京大学法学院原党委书记,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潘剑锋教授展开了一场深度专访。双方紧扣教育、法治建设、程序正义以及人工智能应用等当下备受瞩目的热点议题,基于北大法学院丰富的实践经验,展开了深入交流。

2.png

潘剑锋(右)接受《人民法治》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梁相斌(左)专访

教育传承:深厚师生情,育人新风貌

梁相斌和潘剑锋聚焦第一个话题是北大法学院独特的教育理念与师生关系。潘剑锋介绍,北大法学院向来高度重视师生之间情感纽带的维系。教师们对学生关怀备至,这绝非偶然,而是学院历经岁月沉淀形成的优良传统。北大法学院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顶尖学子,他们在学术钻研与日常生活中皆展现出非凡的才能与素养,这使得教师们自然而然地对其满怀殷切期望,并毫无保留地倾注关爱。潘剑锋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说,作为教师,自己受家庭背景熏陶,尤其是父母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更是将这份教育情怀深深扎根于心底,进一步巩固并加深了师生之间的紧密联系。学院重教爱生的传统,为学院营造出了积极向上、教学相长的良好育人氛围。

法治担当:民事诉讼法,助力现代化

谈及法治与国家现代化建设这一关键议题时,潘剑锋言辞恳切地强调,法治乃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坚实保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众多法律领域中,潘院长特别指出民事诉讼法在化解社会矛盾、全力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与深刻变革,诸如知识产权纠纷、互联网领域争议等新型矛盾不断涌现。为有效应对这些全新挑战,知识产权法院、互联网法院等专门性法院顺势而生。值得注意的是,民事诉讼法不仅是解决各类纠纷的有力手段,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能为立法工作提供诸多灵感与思路,有力地推动整个法律体系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

程序正义:法治之基石,完善之动力

在探讨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关系时,潘剑锋的观点深刻而独到。他明确表示,程序正义在法治建设的宏伟蓝图中占据着极为关键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讲,程序法堪称实体法的 “母法”。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程序法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敏锐地洞察到实体法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为法律体系的持续优化与完善提供重要依据。然而,潘剑锋也严肃地指出,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着一些规避程序正义的不良现象,比如招投标过程中的串标行为、用人环节的不公平现象等。这些行为严重破坏了法治秩序,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因此,他强烈呼吁相关部门必须进一步加大程序规范的执行力度与完善监督机制,确保程序正义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维护。

人工智能:司法新助力,挑战与机遇并存

针对人工智能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现状,潘剑锋进行了深入剖析。他充分肯定了人工智能在起草法律文书、辅助审判等方面所展现出的巨大优势,极大地提升了司法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他提醒,人工智能的应用并非一帆风顺,仍然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由于数据获取的局限性以及逻辑推理能力的固有缺陷,人工智能在处理复杂案件时,极有可能出现误判的情况。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潘院长提出,法律专家与技术人员必须携手合作,共同参与到人工智能的开发与完善过程中,通过充分发挥双方的专业优势,确保人工智能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能够更加准确、公正。他着重强调,在当前阶段,人工智能仅仅只能作为辅助工具,无法完全取代法律人的专业判断。如何在司法实践中找到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的最佳平衡点,将成为未来法治建设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法治建设:任重而道远,稳步向前进

在访谈的尾声,潘剑锋对法治建设进行了深刻总结。他语重心长地指出,法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性工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切不可急于求成。在立法和司法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深入研究问题的本质,坚决摒弃那些治标不治本的短期行为。面对互联网审判、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中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我们要善于将传统经验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脚踏实地、稳步推进法治进步。只有注重对各类问题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挖掘问题的根源,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才能逐步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图片2.png

刘哲玮(左二)、梁相斌(左三)、潘剑锋(右三)、苏海洋(右二)在专访结束后,于北京大学法学院内合影留念

本次专访中,潘剑锋从多个维度全面且深入地阐述了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他着重强调了程序正义作为法治基石的重要性,以及人工智能应用在司法领域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在此次访谈活动中,北大法学院副院长刘哲玮与《人民法治》杂志社社长助理兼办公室主任苏海洋陪同参与。同时,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谢婧、李浩亦参与访谈并做出贡献。苏海洋


【责任编辑 -郭红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