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下午,由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息讼法治文化专项基金)主办,法制日报社作为媒体支持,北京市正义律师事务所、北京息讼法律咨询有限公司承办的“2025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研讨会”在法制日报成功举办。来自司法部、中国法学会、中央党校、清华大学、国家法官学院、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等实务界领导、业内资深专家学者以及法治领域杰出人士齐聚一堂,共同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的有机融合、如何推动传统法律文化的创新和转化、息讼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多方面议题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本次研讨会由法制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张国庆主持。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以“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为主题,通过嘉宾致辞、主旨演讲、经验分享等环节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积极价值,旨在深入研究、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为新时代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提供历史镜鉴。
首先,研讨会由司法部原副部长、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会长张苏军发表致辞。他强调,“2025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研讨会”的召开,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两个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有力举措。法治文化研究会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大力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充分发挥研究会平台优势,组织专家学者持续深入开展法治文化理论和实践研究,积极为法治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建言献策,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本次研讨会聚焦“法安天下、德润人心”这一意义深远的主题,研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与当代法治建设之间的密切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相信研讨中的智慧、经验和思路,能够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纠纷解决体系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为推动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力量,让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司法部原副部长、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会长张苏军致辞
接着,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基金理事长白国庆代表主办方发表致辞。他指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必然要求。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只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同时借鉴国外法治有益成果,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法治基础。
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理事长白国庆致辞
在致辞环节,法制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孙志勇进一步表示,“在全面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征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积极价值愈发凸显。它所蕴含的以人为本、明德慎罚、诚信友善等理念,与现代法治精神高度契合。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汲取其中的精华,为现代法治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法制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孙志勇致辞
本届研讨会也很荣幸地收到了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人民教育家张晋藩先生的书面致辞。他指出,“调解息讼这一独特的法律智慧,是中国古代以德辅政、明刑弼教思想在司法上的具体化,不仅在当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更是我们现代法治文明建设的宝贵资源。毋庸置疑,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蕴含的法治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不仅在人类文化史上放射出耀眼的思想光芒,也为现代法治文明建设贡献了独特的力量”。
人民教育家、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张晋藩为研讨会书面致辞,图为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律史研究所副所长姜晓敏代为宣读
随后,研讨会进入主旨演讲环节。围绕“社会主义法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探源”,曲广娣女士对社会主义法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进行源流和根脉的探索,通过深入探寻社会主义法治的文化基因,为我们理解法治根源提供了新视角。
司法部全面依法治国研究中心研究一处负责人曲广娣以《社会主义法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探源》为题作主旨演讲
针对“中国传统法律职业伦理及其现代价值”的话题,清华大学的陈新宇教授从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历史与功能、律师与委托人关系的道德基础以及律师与委托人关系的中国方案等三个方面出发,揭示了中国传统法律职业伦理的丰富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近代法研究中心主任陈新宇以《中国传统法律职业伦理及其现代价值》为题作主旨演讲
时下,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法治的进步,在法治意识提高的同时,我国法院的各类诉讼案件持续上升。那么,如何建立多元矛盾纠纷化解下的息讼机制?在中央党校政治和法律教研部宪法教研室副主任刘素华看来,第一,要在源头化解,厘清“依法办”和“法院办”的概念边界;第二,优化法官考核机制,推进法官理念转变;第三,建立案访比质效考核管理机制,防止程序空转;第四,完善来信必复制度,健全程序与实体全链条反馈机制。
中央党校政治和法律教研部宪法教研室副主任刘素华以《建立多元矛盾纠纷化解下的息讼机制研究》为题作主旨演讲
对此,国家法官学院副院长胡田野坦言,现代法治包括法治末端的息讼及法治前端的息讼,中华传统优秀法律文化的息讼理念、方法、路径、经验、机制、载体等对现代法治建设均有重要借鉴意义,可以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国家法官学院副院长胡田野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做实现代法治息讼工作》为题作主旨演讲
尤其当中国社会进入诉讼爆炸时代,息讼智慧正在经历创造性的转化。北京市正义律师事务所主任、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息讼法治文化专项基金)主任吴有龙创造性地提出了教化、调解、服判之息讼三重奏。他表示,中国的息讼智慧,从来不是要替代法律,而是为冰冷的规则注入温暖的血脉;不是要消灭冲突,而是将冲突转化为文明进步的阶梯。从“教化息讼”的道德滋养,到“调解息讼”的情理交融,再到“服判息讼”的权威认同——这三重智慧如同三足鼎立,支撑起中华文明五千年“以和为贵”的精神穹顶,也为现代社会的矛盾化解提供着东方智慧。
北京市正义律师事务所主任、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息讼法治文化专项基金)主任吴有龙以《东方息讼智慧的现代转型与全球启示》为题作主旨演讲
伴随主旨演讲结束,研讨会进入最后一个环节——经验分享。来自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长安凤德指出,
近年来,北京法院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在推动息讼止争、强化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形成了一些有益经验。一是加强矛盾纠纷实质化解促进息讼,二是深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促进息讼,三是积极参与矛盾纠纷综合治理促进息讼。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长安凤德以《弘扬息诉文化时代价值,发挥人民法院定分止争职能》为题作经验分享
随着我国持续推进深化改革,法治建设步伐加快,落实新时代“枫桥经验”成为关键议题。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祁治国表示,要通过数字赋能构建矛盾预警与化解的智慧模式。数字检察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治理理念的跃升。北京市检察机关的探索证明,数字赋能可以穿透碎片化治理的局限,实现矛盾感知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警”的跨越。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祁治国以《科技赋能 模型建阵 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北京样板》为题作经验分享
作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北京市正义律师事务所行政主任毛雪漪讲述了自己的工作心得。他颇有感慨地说,人民调解在化解民间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群众自治及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优势在于高效、便捷、低成本,通过协商、疏导的方式,使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做到案结事了人和,维护了社会和谐,促进了法治建设。人民调解是在继承我国民间调解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是具有中国特色,植根于中华大地、治国安民的“东方经验”,在国际上享有“东方一枝花”的美誉。
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北京市正义律师事务所行政主任毛雪漪以《传承息讼文化 让人民调解焕发新的生机》为题作经验分享
如今,我们迎来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作为无讼的新一代领航人,无讼首席运营官、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蒋勇律师专项基金理事吴非也开启了新的探索。他表示,无讼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探索法律与科技的深度融合,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法律服务向智能化、普惠化方向发展。我们坚信,将传统法律文化的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力量紧密结合,一定能为法律服务行业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更坚实的法治保障。
无讼首席运营官、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蒋勇律师专项基金理事吴非以《但愿人无讼,何妨我独闲——无讼践行文化科技结合的法律创新之路》为题作经验分享
本届研讨会在热烈的交流氛围中圆满落幕,它不仅是一场法律智慧的盛宴,更是中国法治建设领域发展进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研讨会的成功召开,为我们探索中华传统文化及现代法治文明的研究之旅开启了新的征程。希望以此为契机,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中,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活起来,使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绽放异彩,为人类法治文明贡献中国智慧。
